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古代“熟铁”一词,宋应星在上述引文中曾两次提及,在其他古代文献中也经常看到,其含义与现代熟铁是不同的。古人没有含碳量的概念,区别生铁、钢、熟铁的主要依据是它的使用性能,硬且脆者为“生”,可锻者为“熟”,其性刚强者为钢。因炒炼过程是在半液态下进行的,渣铁分离较难,产品所含夹杂往往较多,即使含碳量较高,但其性不刚,也只能称作“熟铁”。元人伪撰《格物粗谈》卷下“偶记”条云:“地溲油又如泥,色黄金,气腥烈,柔铁烧赤投之二三次,刚可切玉。”此“柔铁”即“熟铁”。苏恭《唐本草》云:“柔铁也,即熟铁。”这是以材料性能来区分钢和“熟铁”的。苏颂《图经本草》云:“初炼去矿,用以铸泻器物者为生铁,再三销拍,可以作鍱者为鑐铁,亦谓之熟铁。”苏恭《唐本草》、苏颂《图经本草》皆引自《本草纲目》卷八“金石ap;#8226;铁”。这是以材料性能和冶炼工艺来区分钢、铁的。《天工开物》卷十四“铁”条:“凡铁分生熟,出炉未炒为生,既炒则熟。”这里单以冶炼工艺作为区分钢、铁的标准。有学者视古代“熟铁”与现代熟铁等同,把《天工开物》卷十四所载炒炼“熟铁”的工艺列入炼铁工艺中,这是欠妥的。我们以为,从含碳量上看,古代“熟铁”应与今可锻铁相当,即它应指含碳量为2以下的所有可以锻打的铁碳合金。何堂坤:《关于明代炼钢技术的两个问题》,《自然科学史研究》1988年第1期——
三、百炼钢及其工艺实质
(一)百炼钢的产生和发展
如前所述,炒钢冶炼是在半液态下进行的,所以渣铁分离依然较难,只有通过反复锻打,才能进一步排除夹杂。在一定条件下,反复锻打的次数越多,夹杂排除越充分,钢的质量就越好,于是便产生出一种以“炼数”来标明钢铁质量的工艺。何堂坤:《百炼钢及其工艺》,《科技史文集》第13辑,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版。
我国古代标以炼数的钢铁加工工艺约始见于东汉早、中期,最初有“卅湅”、“五十湅”等。1978年,徐州市铜山县收集到一枚五十湅钢剑。全长10“建初二年蜀郡西工官王愔造五十湅□□□孙剑口。”“徐州市博物馆:《徐州发现东汉建初二年五十湅钢剑》,《文物》1979年第7期。建初”(76-84年)系东汉章帝年号,“湅”同“炼”。1974年山东苍山县收集到一枚三十炼钢刀,全长111.5厘米,刀背上有18字错金铭文:“永初六年五月丙午造卅湅大刀吉羊宜子孙。”“刘心健等:《山东苍山发现东汉永初纪年铁刀》,《文物》1974年第12期。永初”(107-113年)系东汉安帝年号。此外,《贞松堂集古遗文》卷十五录有三把三十湅金马书刀,皆东汉和帝永元(89-105年)年间广汉郡工官主制。其中一件的铭文为:“永元十六年广汉郡工官卅湅□□□□□□□□□史成长荆守丞熹主。”这“卅湅”和“五十湅”实是“百炼”的早期形式。
从现有资料看,“百炼钢”说约出现于东汉晚期,至魏晋南北朝,这工艺便达到了比较繁盛的阶段。1961年,日本奈良县栎本东大寺山古墓出土百炼钢刀一枚,全长103厘米,背部有24字错金铭文:“中平□五月丙午造作支刀百练清刚上应星宿辟不。”中平(184-189年)系东汉灵帝年号。梅原末治:《奈良县栎本乐大寺山古坟出土の汉中平纪年の铁刀(口绘载说)》,《考古学杂志》48卷2号。这是今知最早的百炼钢实物。此时有关记载也多了起来。《艺文类聚》卷五十九引陈琳《武军赋》说:“铠则东胡阙巩,百炼精钢。”阙巩是甲名。《太平御览》卷三四五引曹操《内诫令》说,曹操曾作“百炼利器,以辟不祥”。晋崔豹《古今注a“吴大帝有宝刀三,……一曰百炼,二曰青犊,三曰漏景”。《太平御览》卷三四六引陶弘景《刀剑录》云:“蜀主刘备令蒲元造刀五千口,皆连环,及刃口刻七十二湅。”可见魏、蜀、吴三国都制作过“百炼”或标以其他炼数的名刀利剑。《晋书》卷一三〇说,夏(407-431年)赫连勃勃称王时,亦曾“造百炼钢刀,为龙雀大环”。《太平御览》卷六六五引陶弘景说:南朝有一种“横法刚”,也是“百炼”而成的。文人学士们也常以“百炼钢”作喻,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是刘琨《重赠卢谌诗》:“何意百炼钢,化为绕指柔。”
唐宋之后,因灌钢工艺的发展等原因,百炼钢有所减少,但这工艺形式却一直沿用下来。《册府元龟》卷一六九“帝王部”说五代有一种“九炼纯钢”,沈括《梦溪笔谈》说北宋磁州有百炼钢,宋周去非《岭外代答》卷六“蛮刀”条说到一种“卅湅”钢,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