硝烟弥漫下的“三国演义”
中国人对《三国演义》十分痴迷,这是不争的事实。但可惜的是,自古至今,人们欣赏的是《三国演义》英雄争霸的故事,回味的是诸葛亮与对手斗智的故事,争论的是曹操奸狡的故事,歌颂的是刘备至仁至义的故事,推崇的是孙权“坐断东南战未休”的故事,引人赞叹的是刘、关、张桃园三结义的故事,等等不一而足。为什么这些让人可惜呢?因为这些都是表面现象,这些只是载体。在这些表面现象的后面,在这些载体的里面,却隐含着人们忽略了的本质。硝烟弥漫下的“三国演义”,不是为了写战争,不是为了写英雄斗智斗勇,而是借这些惊天动地的故事,写封建文化,借此传承封建文化的核心价值,借此维护封建统治。
封建文化的核心价值是什么呢?一是以宗法制为主体的正统文化,二是以仁义为核心的儒家文化,三是封建士大夫所追求的立功、立德、立言等为核心的人生观。《三国演义》就是宣传这些东西,借此形成共识,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。从这个角度讲,《三国演义》充分体现了文艺属性,文艺为广大劳动人民群众服务,创造广大劳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象,从而更好地为统治阶级服务。下面,我从三个方面谈谈这一认识。
一、《三国演义》借魏、蜀、吴三国争霸的故事,塑造了曹操、刘备、孙权、诸葛亮等多个主要艺术形象,并通过对这些艺术形象的褒贬,宣扬封建社会的正统文化。
曹操是奸臣,是“乱世之奸雄”,这是《三国演义》塑造的艺术形象。曹操之于汉献帝,本来是依照荀彧的意见,“奉主上以号令天下”。后来,诸葛亮为了联吴抗魏,当着东吴众多大臣的面,攻击、陷害曹操是“挟天子以令诸侯”。周瑜后来也附和,指责曹操“名为汉相,实为汉贼”。于是曹操便成了篡夺刘汉天下的乱臣贼子。曹操到底是不是乱臣贼子,我们也不好轻易下结论。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,他直到死都是让汉献帝坐在龙椅上。他自己也没有称皇帝,一直以丞相自居。他自己也知道,天下人会将他当作奸臣,当作乱臣贼子传下去。为此,他非常直白地写了一篇文章,名叫《让县自明本志令》。在该文中,他陈述了自己的心迹。他说,不知有多少人想称帝,因为有他曹操在,这些人才不敢。这说的是事实,袁术、袁绍兄弟俩就梦寐以求地想做皇帝,因为有曹操,他们的皇帝梦,才梦断黄泉。他还说,他根本就没有想过要做皇帝,他怕别人不理解他,以讹传讹。为此,他劝导自己身边的女人,在他死后都去嫁人。其目的是通过嫁人,宣传他曹操不是乱臣贼子,他没有野心,也没有篡夺刘氏天下。
曹操为什么要这样做呢?一是他担当不起乱臣贼子这个恶名。这也从另一个角度上告诉我们,封建社会正统文化根深蒂固,曹操,也身受毒害。二是告诉我们,曹操不是乱臣贼子,他不想,也不敢去篡夺刘氏江山。既然这样,《三国演义》为什么要将曹操塑造成乱臣贼子的艺术形象呢?这就是“文艺必须为统治阶级服务的”需要。《三国演义》要借塑造曹操这个乱臣贼子的艺术形象,警告一切不符合宗法制的英雄好汉们,绝不要有非分之想,那样做了,是非法的,是会遭到报应的。《三国演义》之所以要不惜捏造曹操的篡逆罪行,切齿诅咒曹操叛逆行为,就是警告社会,不要触犯宗法制。
刘备是按宗法制的需要,塑造的正人君子形象。刘备姓刘,是刘邦的后世子孙。依宗法制,他在曹操、孙权之中,是最符合宗法制的法定继承人。就是这样,一个有资质的合乎宗法制的继承人,在有汉献帝存在之日,他都不存在非分之想,一心维护汉献帝的正统统治。就是他部下怂恿他登基称帝,他都不为所动,自觉地维护宗法制的正统统治。《三国演义》拿他当典型宣传,就是告诉人们,要向刘备学习,自觉维护宗法制的正统统治,这样做会像刘备一样,在生为人敬重,死了留芳千古。“了却君王多少事?赢得生前身后名”,这虽是辛弃疾的理想情怀,但正是无数封建士大夫受宗法制影响的精神追求,这其中也少不了《三国演义》的影响(尽管此时《三国演义》还没成书,但三国故事通过说书人早已在宋朝传开了)。
刘备到底想不想做皇帝呢?刘备倒是真的想做皇帝,而且日夜想,做梦都想。这样说有什么依据呢?一是他两个儿子的名字就是他心迹的表露。他的大儿子(义子)名封,他的太子名禅,这两个名字合起来就是“封禅”。封禅是什么意思?这倒真的是司马昭之心,路人皆知了!二是谁反对他做皇帝,他就和谁过不去。有人会说,没有人反对刘备称帝。刘备手下,谁都希望刘备早点称帝,水涨船高啊。刘备到了成都,手下人都怂恿他称帝,刘备都毅然决然地拒绝了。这是《三国演义》的说法,《三国演义》隐去了事实真相。你去翻阅《三国志》,就知道了。在刘备心里,是迫不及待地想称帝。谁反对他做皇帝,他就和谁过不去。当时最少有三人反对刘备称帝,一是刘巴,二是刘巴的办公室主任雍茂,二是费诗。刘巴与费诗都是蜀国了不起的人物。刘巴《三国演义》没有写他,你去翻阅《三国志》,就知道他有多么了不起!费诗在《三国演义》中有一次露面。就是刘备封五虎